无障碍阅读|微信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业务板块>渔业渔政
鱼病的预防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3-29 15:13

鱼生了病、轻者影响鱼类的生长,严重者常引起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来很大的损失,极大地挫伤了渔农的养鱼积极性。因此,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控制鱼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促进养鱼生产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引起鱼类发病的原因

鱼类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鱼体抵抗力减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入到鱼体内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使鱼生病。引起鱼类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池塘清整消毒不彻底。池塘是鱼类生活、生长的重要场所,如果池中杂物多,池边杂草丛生,会给寄生虫的繁殖、生长和躲藏创造有利条件;池底污泥过多,在温度较高适合病原体生长的情况下,细菌、寄生虫会大量繁殖,体质瘦弱或受伤的鱼,在上述池塘中生活就很容易感染疾病,甚至会造成暴发性传染流行病。

(二)投喂饵料的方法不当。投喂饵料没有固定的地点和时间;不注意饵料的质量,经常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投喂时多时少,甚至不投,使鱼饥一顿、饱一顿,时间一久,就会使鱼得肠炎病。

(三)成养密度过大,搭配比例不当。放养过密,容易造成缺氧和饵料利用率降低,从而引起鱼的生长快慢不匀,大小悬殊,体质瘦弱,鱼就容易得病。

(四)池塘环境条件发生改变

1. 水温。各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水温发生急剧变化,鱼体不能适应温度的突变,就会患感冒、气泡病,甚至大批死亡。

2. 水中含氧量。水中含氧量的多少,对鱼的生长有直接的影响。夏天水温高,施肥不当,使水质恶化会造成池水缺氧,致使鱼浮头窒息死亡。

3. 污染。鱼池内流进了工业污水及含农药的水等,都会导致鱼类中毒甚至大批死亡。

4. 操作不慎,鱼体受伤。不论鱼苗、鱼种还是成鱼,在饲养管理、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如果不按规定的技术要求操作,往往会擦掉鱼体上的鳞片,损伤其皮肤、肌肉,为细菌、寄生虫等提供了可乘之隙,易使鱼体感染水霉病、打印病等疾病。

二、鱼病防治中常用药物及给药方法

(一)外用药。这类药物除个别外,一般都禁止内服。常见的外用药物有: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食盐、碘、硫酸铜、硫酸亚铁、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敌百虫、生石灰等。

(二)内服药物。这类药物主要以内服给药方法为主,也可以外用。常见的内服药物有:抗生素类 (常用氟苯尼考等)、喹诺酮类 (常用恩诺沙星)、磺胺类(常用磺胺甲噁唑)、中草药类 (常用大蒜素粉、大黄)。

(三)注射用药物。即各种注射用的抗生素。

(四)给药方法。鱼病防治中给药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

1. 体外用药。即药物不经过体内,只在体外直接把水体中和寄生于体表的病原体杀灭。它与病鱼的食欲无关,无论病情轻重都可给药,并发挥药效。体外用药方法有全池遍洒法、浸洗法、涂抹法、浸沤法、挂袋法。

2. 体内用药。即药物通过体内吸收作用进入循环系统到达全身而发挥疗效,主要作用于鱼体内的病原体。方法有口服法、注射法。体外用药的剂量一般按水的体积计算,体内用药的剂量按鱼体重计算

三、鱼病的预防

鱼生活于水中,一旦生了病,有时不易发觉,等到发现了个别死鱼,已不是个别鱼患病,而是病情已发展到一定程度了。鱼生病后,基本上无食欲,即使是特效药也无法进入体内。还有些鱼病并非药物能奏效。这都说明,早期的预防在养殖生产中非常重要。

鱼病的发生、流行绝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鱼类、病原体、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鱼病的预防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既要控制和消灭病虫害,又要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还要改善鱼类的生活环境。

(一)彻底清塘消毒。池塘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和成活。改善池塘条件,是预防鱼病和提高养鱼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池塘的清整消毒,可以杀灭和清除池中的各种病原体 (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寄主 (螺、蚌等)及各种敌害 (如野杂鱼、水生昆虫等)有害生物,从而减少鱼类病虫害的发生,使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方法有:在冬季将池水排干,挖除过多污泥,经阳光曝晒冰冻,并除去池边杂草, 加固堤埂,减少渗漏。在放鱼前进行药物清塘。

1. 生石灰清塘。生石灰是指没有遇水的块状石灰。生石灰遇水后产生强碱 pH11 以上)能杀灭池中病虫害;还能中和池底污泥的酸性,使水体保持正常的酸碱度,让鱼类能很好地生活。生石灰还能改变土壤胶体的物理性质,使重黏土的黏性减低而增进水分和空气的渗透,改变水质。生石灰含有的钙质是水生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盐类。

方法:干水的池塘 (干法清塘),放水后留5~10厘米水,在池中挖几个小坑,倒进生石灰,等它吸水融化后不等冷却即向四周泼洒,务必使全池都能泼到。每亩用生石灰 60~75 公斤。不能干水的池塘 (带水清塘),可按每亩深1 米放125~150公斤的量,将生石灰装入小船或其他容器内,加水融化后马上向全池泼洒。

时间:鱼苗下塘前 7~10天晴天进行。使用生石灰清塘前应计算好总的用量,购回后应一次性全部用完,不要放置过久,因为生石灰在空气中易吸潮,变成熟石灰后失效,就没有清塘消毒的作用了

2. 漂白粉清塘。选用含氯量为 30% 左右的漂白粉。漂白粉通过水分解放出次氯酸,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方法:漂白粉用量按每亩深 l 米的水用13~15 公斤,先将漂白粉溶于木桶中,立即全池遍洒,3~5天可以放鱼。

3. 茶饼清塘。茶饼是油茶植物的果实榨油后的渣子,形如菜饼,含有皂角贰,为一种溶血毒素。

方法:每亩平均水深1 米用量为 40~50公斤,使用前先将其粉碎,浸泡12~24小时后,加水稀释,连渣全池均匀泼洒,7~10天可以放鱼。无论用哪种药物清塘,放鱼前一定要先放几条鱼试一试 (称试水), 一般观察10~24小时,如鱼体安全证明毒性确实消失后,再大量放鱼。

(二)加强饲养管理。鱼病发生与否和平时的饲养管理好坏有很大的关系。管理工作科学,仔细全面,鱼病就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反之鱼病发生的机会就多。所以,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是减少鱼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有:

1. 合理放养。合理的混养和密养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措施之一,对鱼病的预防也有积极意义。在合理混养条件下,对各种鱼来说,密度相对较稀,就减少了传染性疾病的接触机会,疾病的发生就减小了,所以应提倡混养。放养密度过大,鱼类生存空间就小,环境容易恶化,造成鱼类生长缓慢,体质消瘦,抗病力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密度过大还可使池水氧气供应不足而引起“泛池”。至于怎样的密养和混养比例才是合理的,应根据鱼池的水深、水源、水质、饵料供应情况及饲养管理方法来决定。

2. 合理投饵与施肥。提高饵料的质量和改善投饵方法,是增强鱼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池鱼丰产的重要措施。必须根据鱼的品种、发育阶段按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具体情况合理调节,选用来源广、价格合理、质量好、鱼喜食的饵料,在适当的时间、位置投喂足够量的饵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 投饵法。施肥是为了增加池水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给池鱼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施肥分基肥和追肥。基肥应根据池塘条件灵活掌握。如池底淤泥较深可少施,新建的池塘可适当多施。施肥量应根据池塘水的肥度、肥料种类,做到看水施肥,看天施肥,少施,勤施。

3. 加强日常管理。日常管理工作是养殖生产中重要的一环,能为鱼类创造一个能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巡塘,目的是经常注意鱼类在池塘中的动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巡塘一般在每天早、中、晚进行。在巡塘过程中,应仔细查看池鱼吃食情况,查看有无浮头现象及水质的变化,查看有无病情敌害。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以免遭受重大损失。

日常管理另一内容是定期加注新水。它是改善水质、增加水中含氧量的重要措施。一般每次加水10~15厘米,不要过多,并随着鱼类的成长和气温升高而逐渐加深池水。特别是当发现严重浮头或浮头先兆时,除了及时加水外,还要打开增氧机增氧。

(三)药物预防。鱼类生活在水中,因此对患病的鱼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患病的鱼大多数丧失食欲,无法强迫它们服药饵,因而在治疗上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发病后再进行治疗,也仅能挽救那些尚未发病或病轻的鱼。严重的病鱼,再好的药也不能奏效。因此,做好早期预 防工作在养殖生产中尤为重要,这是贯彻“防重于治”的工作根本。具体方法有:

1. 鱼体消毒。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最健壮的鱼,也难免带有病原体。当鱼群进入已消过毒的池塘,就会将病原体带进去引发鱼病。因此,鱼体消毒是十分必要的。

1)浸洗法。将鱼放入能忍受的较高浓度、较小体积的药液里,经适当时间的药浴,可杀灭附着在鱼体上的病原体。浸洗时间常随药物的种类和浓度、水温的高低、鱼体的大小和体质的强弱而定。总的要求是不损伤鱼体为准。浸洗可在木盆、木船、帆布桶等非金属容器中进行。

2)全池遍洒法。此法系直接往鱼池里均匀泼洒药物,使鱼在有效的低浓度的药液中长时间浸泡,既能杀灭鱼体表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对鱼又不会造成损害,而且还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双重作用。

2. 工具消毒。鱼网、鱼桶、鱼筛、抄网等养鱼工具,往往成为传播病原体的途径之一。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必须对养鱼工具进行消毒。

3. 及时投喂药饵。在鱼病流行季节到来之前,也就是说,在鱼还未发病之前,及时将药物与商品饵料拌和投喂,可起到防治双重作用。

(四)免疫预防。通过注射疫苗,以调动动物体自身防御能力,防止病原体的入侵、繁殖和扩散传播,以维持自身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动物体健康的过程。

(五)生物预防。生物预防是指在养殖水体和饲料中添加有益的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外的生态结构,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和养殖动物胃、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和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

四、鱼病的初步检查和诊断

(一)病状与健康的鉴别。病体和健康个体无论在外表表现和内部组织或生理上都有区别,大多数疾病要用多种检测手段才能确诊,有些则可以通过症状判断。判断病体和健康个体的主要症状有:

1. 活动特征。健康个体游动正常,活泼,反应灵活;病体活动缓慢,反应迟钝,离群独游,或作不规则的狂游、打转,或平衡失调。

2. 体色、体态特征。健康个体体表 (鳞片)完整,体色鲜艳,有光泽;有病个体体色发黑或褪色,失去光泽,有时出现异常的白色、红色。有时黏液增多,鳞片脱落,鳍条缺损,身体消瘦,腹部膨大,排泄口红肿等。

3. 摄食情况。健康个体频繁觅食,摄食旺盛;病态个体食欲减退,摄食缓慢或不摄食,或接触到饵料也无摄食表现。

4. 内部脏器特征。健康个体的鳃丝完整、鲜红,肠道均匀、光滑,肝胰肾脏为紫红色,胆囊大小正常、胆汁黑绿色。病态个体常出现鳃丝缺损、发白,肠道无光泽或有节,肝胰肾脏颜色变浅,胆囊增大、胆汁颜色浅并有积水。

(二)发病的现场调查。鱼类发病、死亡的原因很多,为了较确切地诊断病征和发病原因,必须对发病现场做细致调查。

1. 发病情况调查。包括水体放养种类、时间、数量及其来源,发病或死亡的种类、规格、时间和数量,病态个体的活动、摄食表现,有无发病史等。

2. 饲养管理情况调查。包括饵料及其质量、来源,投饵时间和数量,有无拉网、注水、泼洒药物和投喂药饵等。

3. 饲养环境调查。要对水源的水质、养殖池水质、气候和天气,特别是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等进行详细调查,还要对有无污染等进行调查。

(三)初步检查和诊断。一般可采用肉眼检查 (目检)和显微镜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1. 取材。应选择正在发病的个体作为检查材料。为了准确和有代表性,一般要检查病状相同的个体3~5个,保存和运输应用原池水,以保持鲜活状态。

2. 检查的顺序。疾病检查要按一定顺序进行,原则上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先检查体表裸露部位,然后检查血液和脏器组织。体表、鳃、肠道、肝胰腔和胆囊为必须检查的部位。

3. 诊断。疾病诊断是较复杂的一环,初学者或没有经验的都要从实践中反复学习才能掌握,有些疾病只是单一的感染,有些则是多种病原复合感染。有的疾病凭目检就可以诊断,大多数还要靠镜检,有时还要靠微生物学、组织学、病理学、病毒学和生化手段才能得出结论。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新的养殖对象、新的病种不断出现,更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病原的分析要与其危害性、侵袭力、毒性、数量以及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少量的病原体在正常条件下不足以致鱼类死亡,只有在环境条件恶化,病原体毒力、数量达到一定时,才导致生病死亡。

打印|关闭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屈原路41号(小北门内) 联系电话:0716-8466881 邮编:434020  网站地图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16号 鄂ICP备05028271 网站标识码:4210000013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