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微信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业务板块>渔业渔政
大宗淡水鱼生态治水技术要点
信息来源:今日头条 | 发布时间:2022-07-21 10:15

近年,我们在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以水养鱼、以鱼治水、鱼水双赢、绿色发展”的方法,即根据水域生态系统失衡的不同点,有针对性地放养不同食性的鱼,从而实现养鱼和治水双赢。

一、放养滤食性鱼技术要点

一是鲢鳙放养量要适宜,放养量过少达不到控藻目的,放养量过多则会影响放养对象后期生长。以既能有效控制蓝藻过度生长,又能实现藻相平衡,保持放养对象能持续摄食生长为佳。二是要注意鲢鳙的放养比例,鲢主要摄食浮游植物,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控制蓝藻应以放养鲢为主体。有研究表明,鲢、鳙生物量达到 46~50克/立方 (鲢鳙比例为4∶1时效果最好),可有效抑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实践中,可以先粗略估算放养量,放养后根据鱼体生长情况和水体藻类生物量的变化,酌情适度补放或适度捕捞,以实现生态平衡。

二、放养草食性鱼技术要点

一是要合理选择放养种类。草鱼咽齿发达,口裂较大,摄食强度和食量大,通常用于控制沉水植物和浮萍的过度生长,在草鱼的摄食作用下短时间内可达到控制或减少水草生物量的目的,特别是在兼有城市泄洪、行船功能的景观河道,只要放入足够量的草鱼,就可消除水体中80%以上的水草,保持河道通畅;鲂、鳊食性与草鱼相似,以摄食水生植物为主,但咽齿没有草鱼发达,口裂也较小,摄食强度远不如草鱼,不会造成因过度摄食引起的水生植物生物量骤减,常用于既要控制沉水植物过度生长、又要保留一定数量的沉水植物来净化水质的景观水域,放入鲂或鳊既控制了水草的过度生长,又不会因过度摄食而造成沉水植物量减少,较容易达到鱼-草平衡的理想状态。

二是要保持合理的放养量。放养量不足,达不到有效控草的目的;放养量过多,特别是放养草鱼量过多会造成水体水生植物生物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使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上升,甚至引起“水华”现象,对整个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利用草鱼控草一定要计算好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草鱼的投放量。有研究表明,当草鱼密度为25~30尾/公顷时,其对沉水植物的摄食率超过了沉水植物自身的增长率,从而能对沉水植物的过度生长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实践中,可根据放养草食性鱼的种类、规格保守估算放养量,根据水草生物量的变化情况,酌情补放,以实现鱼-草平衡的状态。

三、放养杂食性鱼技术要点

由于此类鱼生活在水体底层,其摄食活动容易扰动底泥,使底泥中的沉积物再悬浮,水体浊度增加,还可使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向水体扩散,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增加,造成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因此适合用于沙石底或底泥较少的水体。

四、多种食性鱼联合放养

在进行水生态治理时仅使用一种食性的鱼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初期治理效果较明显,随着水体生物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不同食性的鱼联合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如利用鲢鳙治理蓝藻,在蓝藻等大型藻类生物量减少的同时,小型藻类会因食物和空间竞争压力减小生物量迅速增加成为优势种,这时就需要通过肉食性鱼摄食浮游动物食性的鱼、增加浮游动物生物量来控制或减少小型藻类生物量;随着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减少,水体透明度增加,光照条件变好,沉水植物生物量就会逐渐增加,这时就需要用草食性鱼来控制沉水植物过度生长。


打印|关闭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屈原路41号(小北门内) 联系电话:0716-8466881 邮编:434020  网站地图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16号 鄂ICP备05028271 网站标识码:4210000013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