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微信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业务板块>质量安全
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报告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 发布时间:2020-07-22 15:30

编者按: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底线、防风险工作,中国农科院质标所舆情监测团队受监管司委托,对互联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开展全天候跟踪监测,经汇总研判后形成快报。从今年上半年监测总体情况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情热度较往年同期降低,舆情形象整体上以正面为主,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春耕生产与农资打假”“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新冠肺炎疫情与农产品食用安全”三个方面。现将该团队整理的《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报告》进行编发,供参考借鉴。 

2020年上半年,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围绕农业稳产保供的要求,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坚持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体上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舆情热度较往年同期降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局势的好转,舆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逐步上升,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春耕生产与农资打假”“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新冠肺炎疫情与农产品食用安全”三个方面,舆情形象整体上以正面为主。 

一、上半年舆情监测的总体情况

截至6月30日,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团队累计监测相关舆情信息102.1万条,累计编报《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137期,其中专题分析报告15期,涉及舆情样本数据483条,较2019年同期增加了5个百分点。

从样本分析结果看,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舆情占比达73.04%,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舆论场中主要声量为反映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线积极抗击疫情、助力稳产保供的正能量新闻,新闻曝光的直接负面性事件占比进一步缩小。有赖于多方力量的联合介入,上半年关于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正确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消费指导类舆情占比进一步提高,占比8.49%,新增谣言数量明显减少。从舆情时间节点看,1-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显示度偏低。3月开始,舆情活力开始释放,并在4-5月期间达到高峰。特别是2020年两会召开前夕,舆论场中涌现出众多代表、委员关于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讨论话题,进一步推高了舆情走势。从舆情传播渠道看,权威官媒依旧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以新华网、农民日报为主要的官媒渠道占据了超过7成的正面舆情来源。同时,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澎湃新闻(上海报业集团)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监督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上半年舆情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舆论肯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为确保“稳产保供”和全年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印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坚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知》,全面部署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组织专家编写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操作指南》,全面指导基层农安操作工作;引导各级质检机构靠前服务,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在农产品供应保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部署开展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用药和非法添加行为。特别是,农业农村部于今年3月全面部署启动农资打假“春雷”行动,在全国掀起了“打击假劣农资 保卫春耕生产”热潮。农产品质量安全战线的各项工作获得了舆论界的肯定,其中仅开展“春雷”行动相关的正面报道就超过90万条,对于各地查获假劣农资案件,网民纷纷给予好评。 

(二)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创新话题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全面部署启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疫情期间,合格证的试行成为既减少人员接触又压实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农业农村系统内迅速围绕制度概念、试行范围、操作细节、应用效果等方面展开了讨论,相关舆情占到上半年舆情样本总量的4%。2月举行的全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线上师资培训受到基层欢迎,超过7万人线上参与,其中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人员2.8万人,线上平台累计收到评论4.1万条,学员纷纷表达了对本次培训形式和内容的赞赏。除了合格证制度,今年两会期间,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制度被多位代表、委员提及;6月以来,由于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病例,关于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话题引爆舆论。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老谣新炒”问题突出。上半年,未监测到具备显著负面影响的新生谣言。但一些过往的谣言通过假借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再度出现了恶意传播。例如,今年2月,一篇题为《华南海鲜市场供货商的忏悔书!曝光巨大黑幕!》的文章在网络中大量传播,文中详细描述了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内部经营的所谓“黑幕”,引发网上广泛关注。经舆情回溯调查,2016年端午节前后网络中即出现类似传言,当时所谓的忏悔人是“宁波余姚人徐翠芹”,且宁波余姚市场监管部门已对辖区内相关市场进行了检查,并未发现网传情况,解放日报等媒体已及时对传言进行了澄清,并邀请有关专家就黄鳝、虾蟹等水产品使用避孕药问题进行了科普解读。后经警方调查发现,上述谣言系江苏一犯罪团伙蓄意将旧帖拼接篡改、偷换内容,并套上和疫情有关的标题,借疫情热点造谣传播。除此之外,上半年已先后出现有关“速生鸡”“植物激素”“农残最高的五种蔬菜” “打针西瓜”等多起“老谣新炒”事件。对此,农业农村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行业专家撰写解读材料,通过新华网、农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渠道进行了科普解读和舆论引导。 

(四)网民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亟待提高。从目前一些新闻曝光和社交贴文看,一些网民乃至少数媒体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偏低,对诸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白羽肉鸡等概念缺乏科学认知,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中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认识。例如,今年5月曝光的湖南“蛋白固体饮料”事件,起初被媒体称为“大头娃娃假奶粉事件”,部分网民将事件与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相联系,一段时间内再次引发了对国产奶粉(奶业)质量安全的担忧。后被证实上述事件不涉及奶粉掺假,主要为“蛋白固体饮料”销售商虚假宣传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一部分消费者没有客观认识二者的区别,继续抨击国产奶粉(奶业)。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次有传言称柑橘、三文鱼等农产品会传染病毒,引发网民热议,影响到农产品销售。 

三、下半年舆情态势预测与建议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之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上半年舆情表现,结合发展态势分析,预测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关注以下两类风险点: 

(一)热点性风险点。一是粮食、生猪等大宗品种的负面舆情风险。保粮食安全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种养殖和加工环节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形成舆论关注焦点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伴生的谣言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特别是前段时间北京等地区形势出现局部反弹,疫情相关的谣言问题可能再度出现。三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标准差异问题,特别是关于生猪等农产品进出口标准差异的问题,存在引起舆情热点的可能。 

(二)长期性风险点。近年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农产品入市后曝光的负面检测信息,特别是一些禁用农药或瘦肉精的检出曝光,一定程度上会在消费者心里不断积累负面情绪。可能被特定事件点燃诱发舆情连锁反应。 

舆情工作是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基础,2020年下半年将继续发挥好“瞭望哨”和“晴雨表”作用,做好应急处置的前哨工作。同时,针对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可能存在的发展态势,建议如下。 

一是加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这是一个包括预判、引导、处置在内的完备机制,明确“谁来管、怎么管”,使各部门协调运作,进而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目前可以预见的热点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有必要在原有处置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建立与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的舆情联动处置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以风险评估专家为核心的辟谣机制。风险交流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交流工作存在主动性不足、专业性缺位的问题。建议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辟谣的专家联席机制,适当引入第三方资源,协同开展违法和不良信息处置工作,推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落实。 

三是努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生态圈。在积极争取权威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主渠道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工作通报、媒体会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微信、百度、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平台进行接触,争取支持合作,扩大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的朋友圈,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良好生态。 

打印|关闭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屈原路41号(小北门内) 联系电话:0716-8466881 邮编:434020  网站地图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16号 鄂ICP备05028271 网站标识码:4210000013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