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微信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业务板块>种植业
关于印发2024年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省农业农村厅  |  省植保总站 | 发布时间:2024-04-07 08:53

各市、州、县(区)植保站(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一号文件重点工作部署,切实做好2024年湖北省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我省在全国农技中心制定的防控技术方案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附件:1. 2024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 202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3. 202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4. 2024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5. 2024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4年3月25日

附件1

2024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会商分析,2024年我省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总体偏重发生,尤其是春节前后我省遭遇了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小麦抗病性、抗逆性下降,加之田间湿度大,随着气温回升,有利于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扩展蔓延。为了做好湖北省2024年小麦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助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确保小麦丰产丰收,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省级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目标。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指导、节本增效”的原则,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控,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强化科学用药、农药减量,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控目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三、防控重点

以赤霉病、条锈病、茎基腐病、麦蚜为重点防控对象,密切关注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

四、防控措施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蚜虫和麦蜘蛛。

对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延缓蔓延扩散。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对纹枯病,当田间病株率达到10%时,可选用井冈·腊芽菌、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进行防治。对茎基腐病,于小麦返青拔节期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药剂防治。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茎基部病害时,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植株茎基部,确保防治效果。

对麦蜘蛛,当每尺行(33cm行长)螨量达到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中耕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对麦蚜,当蚜量达到百株200头时,应选用啶虫脒、噻虫胺、高效氯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及时开展防治。

多种病虫同时发生时,可分别选择对路农药混配防治,提高防治效率;在防病控虫的同时,可结合当地苗情,添加生长调节剂或免疫诱抗剂如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薹、氨基寡糖素、二氢卟吩铁、噻苯隆、免疫激活蛋白等,提高抗病虫和抵御倒春寒的能力。

(二)抽穗杨花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

防治赤霉病,要在加强小麦中后期栽培管理基础上,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关键时期,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如天气预报扬花期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叶菌唑、氰烯·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抽穗扬花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需间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对苯丙咪唑类药剂抗性水平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组合用药。

对于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当小麦白粉病田间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丙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块,应隔7—10天再轮换用药防治1次。

防治小麦扬花期病虫害时,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混用,综合控制病虫,助力单产提升行动。

(三)灌浆期重点防控麦穗蚜,兼顾白粉病和叶锈病,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麦穗蚜田间虫量达百株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蚜酮、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防治。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对白粉病、叶锈病,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防治1次。

五、绿色防控与科学用药技术

(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采取“绿色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和适期晚播、深翻、生态调控、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提高药剂拌种或者种子包衣比例。小麦条锈病越冬菌源区、地下害虫和根部病害重发区要杜绝“白籽下种”。

(二)穗期“一喷三防”技术。

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是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麦蚜等多种病虫害关键期,可选用对路的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免疫激活蛋白、调节剂和农药助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施药,提高作物免疫力,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达到一喷多效、农药减量和单产提升的效果。

(三)科学用药技术。

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选用对路药剂、用足药量水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时,应添加相应的沉降、抗蒸发等功能助剂,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升,确保防治效果。

附件2

202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测会商分析,2024年我省水稻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1亿亩次。其中,一代二化螟大发生,二三代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两迁”害虫偏重至大发生;水稻纹枯病偏重至大发生;稻瘟病偏重发生。为了做好湖北省2024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控害保产、提质增效。以选用抗(耐)病虫品种、建立良好稻田生态系统、培育健康水稻为基础,增强稻田自然控害能力。落实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优先采用昆虫信息素诱控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的绿色防控措施,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合理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生态友好型农药开展应急防治。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融合发展,保障水稻生产高质高效绿色安全。

三、防控重点

以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为重点,密切关注大螟、稻蓟马、稻秆潜蝇、三化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穗腐病、水稻线虫病。

四、主推技术

(一)预防技术。

1. 选用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白背飞虱等水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密切注意当地稻瘟病优势病原小种变化,合理布局不同遗传背景的水稻品种。

2. 播种期和秧苗期预防。一是播种前药剂浸种或拌种,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选用咪鲜胺、肟菌·异噻菌胺、氰烯菌酯、乙蒜素浸种;预防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采用吡虫啉等种子处理剂。应用酸性氧化电解水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促进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早稻浸泡12小时,中晚稻浸泡6小时。二是秧苗移栽前2—3天施用内吸性药剂,带药移栽,预防螟虫、稻瘟病、稻蓟马、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三是水稻线虫病发生区,苗床进行土壤处理和移栽前施用药剂浸根处理。四是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流行区,采用20—40目防虫网或15—20克/平方米无纺布全程覆盖秧田育秧,或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五是秧苗期施用赤·吲乙·芸薹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植物诱抗剂,提高水稻抗逆性,培育壮苗。

3. 孕穗末期至抽穗期保护预防。水稻孕穗末期,预防稻曲病、穗腐病等病害。破口期至齐穗期,重点防控稻瘟病(穗颈瘟)、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

4. 生物多样性控害。田埂路边、沟边、机耕道旁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华菊、紫花苜蓿等显花植物,保留功能性禾本科杂草,涵养和保护寄生蜂、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诱集二化螟和大螟产卵,减少田间种群基数。

5. 农艺措施。(1)翻耕灌水灭蛹。越冬代螟虫化蛹期连片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2)健身栽培。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和硅肥,提高水稻抗逆性。(3)低茬收割。秸秆粉碎后还田,降低螟虫残虫量。(4)清洁田园。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病害重发田的稻草避免直接还田,应离田后综合利用。

(二)非化学绿色防控技术。

1. 昆虫性信息素诱控。越冬代二化螟、大螟和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始蛾期,集中连片设置性信息素,交配干扰或群集诱杀。一是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射装置,每3亩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二是群集诱杀,选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田间均匀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并随植株生长调整高度。

2. 食诱。在稻纵卷叶螟羽化前,每亩放置3套稻纵卷叶螟食诱剂倒漏斗型诱捕器,诱捕器间相距至少20米,每个诱捕器与田边距离不少于10米,注意诱捕器下端低于稻株顶部10-20厘米,苗期距地面50厘米,并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

3. 人工释放赤眼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每亩每次放蜂8000—10000头/亩,均匀放置5—8点。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释放球可直接抛入田中。高温季节在傍晚放蜂。

4. 稻鸭共育。有条件的稻田,水稻分蘖初期,将15—20日龄的雏鸭放入稻田,每亩放鸭10—15只,水稻齐穗时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和杂草等发生为害。

(三)药剂控害技术。

1. 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时施药,穗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的田块,于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当代螟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每亩卵块数达到40块以上的稻田。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等生物农药或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

2. 稻飞虱。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优先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氟啶虫胺腈、呋虫胺、醚菊酯等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

3. 稻纵卷叶螟。水稻分蘖期发挥植株补偿功能,减少用药。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百丛水稻束叶尖150个,孕穗后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在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选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短稳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球孢白僵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等生物农药,或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风险化学药剂。

4. 稻瘟病。防治叶瘟在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叶瘟病发病严重田块,7天后第二次施药;预防穗瘟在破口期施药,若气候适温高湿,在齐穗期第二次施药。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申嗪霉素、井冈·蜡芽菌等生物农药,和三环唑、丙硫唑、咪铜·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

5. 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病丛率达到20%时和破口抽穗初期结合保穗,选用井冈霉素A、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氟环唑、咪铜·氟环唑、噻呋酰胺等药剂防治。

6. 稻曲病和穗腐病。在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天后第2次施药。药剂选用井冈·蜡芽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申嗪霉素、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等。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春季(4—5月)迁入白背飞虱带毒率大于1%或早稻中后期病株率大于3%的稻区,在秧田期和分蘖初期及时施药,中稻和晚稻秧田期和分蘖初期需防治。选用内吸性长持效期的三氟苯嘧啶、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联合使用毒氟磷、宁南霉素等防病毒药剂。

8. 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在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的基础上,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立即用药防治。重发区要在台风、暴雨前后施药预防。药剂选用噻唑锌、噻霉酮等。

9. 立枯病。苗床施药预防。秧田出现症状时,叶面喷雾。药剂可选用蛇床子素、寡雄腐霉、噁霉灵。

五、注意事项

(一)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并适当提前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确保药效。

(二)在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流行期,慎用植保无人机施药。

(三)稻鸭、稻虾、稻鱼、稻鳝等农业生态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应慎重选用药剂,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

(四)稻田禁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慎用有机磷类农药。水稻分蘖期尽量少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五)重视交替轮换用药,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同一种药剂循环连续使用,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根据靠药性监测结果,限制使用已产生中等以上抗药性的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附件3

2024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2024年我省玉米病虫害预计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60万亩次。其中秋玉米草地贪夜蛾重发生,三代玉米螟偏重发生,纹枯病大部偏重发生,鄂西北地区玉米大斑病偏重发生。为做好2024年我省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5%以上,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

二、防控策略

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综合应用抗性品种、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分区域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玉米蚜虫、纹枯病、大斑病、南方锈病。密切关注地下害虫、高粱条螟、棉铃虫、桃蛀螟、纹枯病、灰斑病、小斑病。

四、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一)根腐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

选用抗(耐)病品种,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氟唑菌苯胺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子处理剂拌种或包衣。暴雨后及时清沟排渍减轻纹枯病和茎腐病发生程度。纹枯病在发病初期(玉米拔节时)喷施井冈霉素A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二)地下害虫及蚜虫等苗期害虫。

选用含有噻虫胺、噻虫嗪等新烟碱类杀虫剂与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复配的种子处理剂防治地下害虫,兼治玉米蚜虫、蓟马、叶甲等。生物防治可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

(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南方锈病等叶部病害。

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健身栽培。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四)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虫。

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成虫发生期使用灯诱、食诱、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敌灭卵;低龄幼虫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印楝素、短稳杆菌、乙基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应急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四唑虫酰胺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最佳防控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五、综合防控技术

(一)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病虫严重发生地块病残体离田处理,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当地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优先选用抗(耐)病品种控制茎腐病和后期叶部病害。

(三)种子处理技术。

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

(四)中后期一喷多效技术。

心叶末期至灌浆初期,根据叶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发生情况,合理混用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宜使用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飞机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五)成虫诱杀技术。

在鳞翅目、鞘翅目等趋光性害虫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害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六)寄生蜂防虫技术。

在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桃蛀螟等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2-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六、注意事项

(一)杀虫灯应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二)食诱、性诱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不同种类害虫的性信息素挥散诱芯不能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三)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四)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附件4

2024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2024年我省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预计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325万亩次。其中马铃薯晚疫病鄂西低山区偏重发生,二高山及高山地区大发生。为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危害,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主要病虫害发生区防控处置率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优先采用抗病品种,选用优质脱毒种薯,推广种薯处理等技术,加强病虫发生动态监测调查,指导科学用药综合防控,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联防联控,提高防控效果。

三、防控重点

以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兼顾早疫病、病毒病、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蚜虫、环腐病、疮痂病、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害的防控。

四、重点防控技术

(一)播期防控技术。

1. 轮作防病虫技术。实行轮作倒茬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最好与玉米、小麦、大豆、蚕豆等非茄科作物轮作;精细整地,当地温在10℃以上进行播种,播种深度8—10厘米,避免因地温偏低和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加重黑痣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

2. 选择优良抗病虫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根据不同地区生产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抗病、商品性好、高产、耐贮运的品种。优先选择优质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播种。

3. 种薯切刀消毒技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3%来苏水、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

4. 种薯处理技术。种薯切块后选用咯菌腈、氟环·咯菌腈或精甲·咯·嘧菌等化学农药拌种,也可选用春雷霉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木霉菌等生物制剂与甲基硫菌灵混合拌种,可防治土传、种传病害、晚疫病和地下害虫。拌种后晾干装网袋小垛摆放,保持良好的通风,促使伤口愈合,1—2天后播种。

5. 药剂沟施防病虫技术。晚疫病、疮痂病等病害发生田块,可沟施氟啶胺及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菌剂。地下害虫用辛硫磷颗粒剂沟施,或出土后用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二)苗期病虫防治技术。

从块茎出苗到植株现蕾为止,重点防治晚疫病、地下害虫。根据晚疫病田间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及时喷施苦参碱、代森锰锌、氟啶胺或氰霜唑等保护性药剂1—2次进行预防。如出现中心病株,可喷施丁子香酚、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威等内吸性治疗剂1—2次杀灭中心病株。对于地下害虫,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每亩设置2-3个性诱捕器,设置高度超过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也可利用灯光诱杀,每20—30亩布设1台杀虫灯,夜间定时开灯诱杀,尽量避免误杀天敌。

(三)块茎形成期防治技术。

从植株现蕾开始至开花为止,重点防治晚疫病、疮痂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该时期晚疫病防治可喷施保护性杀菌剂2—3次,选用代森锰锌、氟啶胺、氰霜唑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的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用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滴灌1-2次。如有黑胫病、青枯病等病害发生,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灌根。二十八星瓢虫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雾1—2次,施药间隔期7—10天。蚜虫防治,优先选用苦参碱、除虫菊素等生物药剂防治,也可采用吡虫啉、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防治。

(四)块茎膨大期防治技术。

从开花到茎叶开始衰老为止,重点防治晚疫病、早疫病、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块茎蛾等病虫害。晚疫病防治依据田间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病圃监测确定喷施最佳时间,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防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唑醚·氰霜唑、烯酰·锰锌等药剂,早疫病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甲·嘧菌酯、噁酮·氟噻唑等药剂,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选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植株长势较弱早疫病严重的地块,可增施两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滴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马铃薯块茎蛾防治前期采用食诱、性诱、灯光诱杀等理化诱控技术,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

(五)收获至贮藏期病虫防控技术。

收获前7天左右杀秧。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杀菌剂,如烯酰吗啉、氢氧化铜、噁酮·霜脲氰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杀秧后如不能及时收获,种薯田还应加喷一次吡虫啉防治蚜虫,避免种薯感染病毒。收获后马铃薯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入库时剔除病、虫薯。块茎蛾重发区,薯块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喷雾,晾干后入库贮藏。

(六)加强统防统治。

结合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在晚疫病流行高发区及时组织专业化防治队队伍,开展统防统治,将晚疫病重发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附件5

2024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全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分析,2024年我省草地贪夜蛾预计发生面积200万亩次,夏玉米中等发生,秋玉米大发生。为做好2024年我省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指导工作,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迁入为害和迁飞扩散,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总体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确保压低北迁虫源。

二、防控策略

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技术措施,全面落实“一阻二调三压四统”的防控技术体系。“阻”即阻截迁入,降低基数,通过高空拦截、低空诱杀成虫,降低入境虫源;“调”即调整播期,避峰为害,减少秋玉米种植面积;“压”即治早治小、压前控后,早发现、早处理,压低种群数量;“统”即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层层落实防控责任。

三、防控措施

结合高空测报灯、地面虫情测报灯和性诱捕器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苗期和心叶期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重点防治迁入种群,性诱剂诱杀成虫,注重作物生长中后期的幼虫防治,压低过境虫源基数。

(一)生态调控技术。

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调控措施。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集中歼灭。

(二)种子处理技术。

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三)理化诱杀技术。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确保诱杀效果。

(四)生物防治。

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等捕食性天敌,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夜蛾黑卵蜂、螟黄赤眼蜂等天敌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五)科学用药。

以保苗、保心叶、保穗为重点,加强卵虫兼治,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产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合理搭配助剂提高防控效果。


打印|关闭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屈原路41号(小北门内) 联系电话:0716-8466881 邮编:434020  网站地图
鄂公网安备 42100302000016号 鄂ICP备05028271 网站标识码:4210000013 技术支持:荆州新闻网